《紙上低語是故鄉》

《紙上低語是故鄉》封面效果圖

基本信息

作品名稱:《紙上低語是故鄉》

體       裁:散文集

出 版 社:天津人民出版社

出版策劃:鳳凰樹文化

裝幀設計:鳳凰樹文化

作       者:毛曉春

頁       碼:212

印       張:13.25

紙張類型:70克膠

內文印刷:黑白印

定       價:46.00元

出版時間:2020年6月

開       本:小16開本

成書尺寸:寬×長=170×240毫米

書       號:ISBN 978-7-201-15449-7


編輯推薦

追本溯源,故鄉是繞不開的心頭坎

一草一木,風土鄉音,皆在腦海里縈繞

近鄉情怯,是漂泊在外的人心底發出的聲音


名家推薦

作為同樣在西部省份的農村長大的作家,毛曉春先生筆下的那些寄托鄉愁的鄉村物象,我也曾反復書寫。只是他走的離故鄉更遠,情結更深,他的文字讓所有失去故鄉的城市人重溫了精神家園,堪稱一部用散文形式寫就的西部鄉村生活風俗史,具有文學和志書的雙重價值。

——魯迅文學獎獲得者、山西省作協副主席李駿虎


看得見山,望得見水,記得住鄉愁,毛曉春的故鄉天水,正是這樣的地方。藉河從市中心流過,北山是黃土高原,南山屬秦嶺山脈,北望北方,南望南方,一河之隔,數步之遙。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卦臺山一畫開天,首創太極圖,圓為天,曲為水,所以,中華文明最初的兩個字,就是,天水。女媧在這里摶黃土造人,繁衍生息,天水白娃娃,分外漂亮。天水,是全球華人共同的精神原鄉。

——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


毛曉春的散文清新明快,質樸自然,且富含思辨色彩和審美意趣,無論寫人敘事,都彌散著西部鄉土的韻味和回音。

——天津作家秦嶺


對故鄉的書寫,是文學永恒的主題。毛曉春對故鄉的眷戀、依戀和愛戀,不僅表達了作者與故鄉難以割舍的血脈情感,也從另一個方面呈現出對漸行漸遠的中國鄉土文化、鄉土精神依依不舍的懷戀與慨嘆。

——詩人、作家、天水日報社副總編王若冰


作者簡介

毛曉春,甘肅天水人,學者、作家、金石書法家,歷任中國文化管理學會文化創新專家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、中國記協《中華新聞報?傳媒觀察》副主編、衛生部主管《健康大視野》雜志主編、中國文聯主管《神州》雜志副社長、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金錯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。

著有雜文集《傷逝集》《生命風景線》;散文集《智者無為》《休克的文學》;評論集《文學老頭和文學青年》;書法、繪畫集《曉春藝術》。

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評論其文“鄉土詩魂,心靈樂章”;文化部原副部長、國家博物館首任館長潘震宙評其篆書、隸書作品為“上追殷商甲骨之遺風,下逮金石秦篆之余韻”。


內容簡介

本書共分為三部分,分別是鄉愁、鄉情、鄉韻。這些一兩千字的短篇散文,匯集了作者從九十年代到當下的諸多心得,它們始終圍繞著一個“情”字,對故鄉的情。作者筆下的“情”真摯而熱烈,不掩飾亦不做作,讀來觸動頗深。


目錄

第一輯  鄉愁?/001

愁是一碗涼粉 / 003

我家的土炕 / 006

我家有一缸正宗的酸菜漿水 / 010

北方的孩子 / 016

憶童年看電影 / 021

故鄉的杏樹 / 024

漫話秦腔 / 027

趕集 / 030

分糧 / 034

換糧 / 037

王家莊的水磨和水蘿卜 / 040

四咀山的娘娘廟 / 044

鳳凰山紀事 / 047

鳳凰山:我的精神依托 / 052

敬神 / 055


第二輯  鄉情?/057

我童年記憶中的呆、傻、怪 / 059

我想叫她“媽媽” / 063

我要在溫爸墳頭種香蕉 / 067

瑣憶 / 071

善婆 / 076

我的外婆、大舅、舅媽 / 078

趙婆 / 082

嘮叨的長婆 / 084

眨眼的王婆 / 086

打毛毛的女兒 / 088

愛花 / 090

寫給熊鉑兄 / 093

路遙知馬力 / 096

中斷的友誼 / 098

范愛農式的等待 / 102

姑爺——王俊 / 106

三魂兮歸來 / 108

馬老師 / 115

曹雪凡老師 / 117

鐵馬冰河入夢來 / 119

清風明月酒一樽 / 123


第三輯  鄉韻?/125

他,永遠是農民的孩子 / 127

寫給《情和愛之歌》 / 129

用血鑄就的靈魂 / 132

悲壯的音樂 / 136

風是家鄉,人是故鄉人 / 139

長歌當哭——憶雷達 / 143

癡愛玫瑰的老人 / 148

中學時就背你的詩 / 150

寫給《未帶地圖的旅人》 / 152

倔強的靈魂 / 154

不盡的思念 / 158

從《廢都》到《懷念狼》 / 160

映日荷花別樣紅 / 162

明月清風不勞尋覓 / 165

撥動那根痛苦的琴弦 / 167

死去何所道,托體同山阿 / 169

人瑞文宗,百歲學者 / 172

霍老,這事我沒辦好 / 175

梅花香自苦寒來 / 177

我的自傳 / 181

我的生命和文學創作 / 186


后記?/193


在線試讀

故土上的喜憂歡愁

陳濤

這段時間以來,從甘肅的小山村到山東的小鎮,我一直都在閱讀毛曉春先生的《紙上低語是故鄉》。因身體狀況欠佳,只好斷斷續續地讀,兩三個月的時間里認真讀完了。甘肅的小山村與山東的小鎮均是與我聯系密切的地方,前者是我掛職兩年的地方,后者則是我的出生地,它們對我而言都是故鄉般的存在,所以,在這樣的背景下閱讀毛曉春先生的“鄉愁”,無形中添了一份共鳴。

與毛曉春先生結識的時間不長,但也不算短了,可我始終無法用合適的詞語去形容他。他在一家文化單位上班,酷愛書法與繪畫,書法方面尤擅金錯書,被譽為“金錯書第一人”。他所繪就的竹蘭鳥禽獨具風格,寥寥幾筆之下趣味盡顯。他性格看似外向,實則傾于靦腆,尤其不善飲酒,卻創辦了一大大的酒廠,從廠房建造到設備引進、工藝選擇再到酒瓶設計等無不是他親力親為,令我訝異。當然,在他所做過的事情當中,作家是他最為看重的一個身份,并且20多年來筆耕不輟,先后出版了多本文集,在文學方面的成績也是越來越大。

《紙上低語是故鄉》一書分為三部分,分別是鄉愁、鄉情、鄉韻,總計50余篇文章。毛曉春先生偏愛短章,所以這些文章也多是一兩千字的短文。從寫作時間而言,這些文章的時間跨度大,既有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作品,也有當下寫就的。這些作品雖然分屬不同的時間,但其內核終究離不開一個“情”字。毛曉春先生在書中所透出的“情”真摯而熱烈,不掩飾亦不做作,讀來觸動頗深。在《我家的土炕》《故鄉的杏樹》《換糧》等作品中看到的是苦難如何將一個年輕人推向堅強與成熟;在《寫給父親、母親》《我要在溫爸墳頭種香蕉》等作品中看到的是親情之于一個年輕人的滋養與教育;在《他,永遠是農民的兒子》《中學時就背你的詩》《霍老,這事我辦好》等作品中看到的則是一個年輕人對前輩學者發自內心的坦誠與尊敬。正是由于這份真摯與熱烈的“情”,一份本應獨屬個體的鄉土記憶與生命體驗具有了強大的感染力,讓我們更加熟悉、了解了毛曉春先生。

近些年來,關于鄉愁的文學作品很多,優秀的作品同樣不少,每每讀到,或感動或沉思,但總是很難去評說些什么,尤其是對于那些獨屬于作者的鄉愁記憶,更是不敢言說,唯有靜觀細讀。于我而言,在毛曉春先生的《紙上低語是故鄉》中,看到毛曉春先生寫如此多關于青少年時期的事情,關于自己、關于親人與鄰人、關于鄉俗與美食等,雖然他常常會在文章結尾處寫及自己只記得這些了,但他所記得的這些已然不少。我與毛曉春先生其實有著相同的經歷,鄉村長大,長大后離開,并在遠離家鄉的城市生活,看到他筆下的涼粉、漿水、土炕、電影等,同在異鄉為異客,仿佛隨他回到了自己的青少年時代。只可惜我所記得的人、事甚少,許多的事情都如云煙一般在歲月中消散了,不能不說是遺憾。

毛曉春先生的《紙上低語是故鄉》是一部來自記憶深處的作品,見證了他的成長與人生,正如他在《我的生命和文學創作》中寫到的那樣:“這些寫下的文字,反映著我的心聲,反映著我的心境,從一個充滿熱血、充滿夢想、充滿抱負的青年,到一個孤獨寂寞,飽經世間滄桑、冷眼的青年?!鄙畹睦Э嗯c磨難似乎讓毛曉春先生變得沉淪,“雖然,我的生命還很年輕,我的路還很長,但我的心卻已很蒼老。我覺得我的年齡和我目前的心境是多么的不協調,就似一個身材矮小的人長著一個很大很大的腦袋。我的勇氣在逐漸地逐漸地消磨下去,消磨下去?!钡撬]有真正被消磨,“這么多的傷害、痛苦、不幸、屈辱、人世的滄桑并沒有使我厭世、沉淪,反而使我更增加了活下去、寫下去的信心?!彼ㄟ^這些作品為自己年輕時候的人生旅程留下了深情的記錄,更為親朋與故土留下了永恒的印記。

回得去的是家鄉,回不去的才是故鄉,青少年的那些人與事早已留在了過往的時光里,或美好或灰暗,均不可再回來。許多次回到家鄉,每一次都會覺得家鄉變得越來越陌生,曾經就讀的學校早已破敗不堪,遷去了別處;曾經的老建筑里,親朋也已先后離開,有些甚至已不在人世;曾經繁華的街道趨于蕭條,喧囂不在,這一切無不令我心生感慨,但悵然過后,卻又無可奈何,畢竟,努力生活,安然前行才是生活的永恒要義。

與毛曉春先生共勉。

2017年10月18日


第一輯  鄉愁

鄉愁是一碗涼粉

每次回到家鄉天水新陽鎮,村里的大嬸大媽都會極力夸耀說:

“別看你住在北京城,你們那里地方大,什么都有,可就沒有咱新陽鎮的涼粉,回來了多吃點,走時多拿點。咱這家鄉的涼粉,聯合國的秘書長都喜歡吃呢!”

每當說到此,她們都會眉飛色舞,一臉的自豪。

我的家鄉新陽鎮,因為有鳳凰山,據說三國時諸葛亮曾在此點過兵拜過將,也因在南北朝時沿渭河筑城而載入史冊,更因為有這涼粉而遠近聞名了。

在那個閉塞、荒蕪的年代,沿河城鎮上的村民,就是周圍山上人眼中所謂的“鎮里人”。對周圍的山上人來說能住到鎮上是十分羨慕的事。鎮上的村民,不但因定例日期的集市而自豪,因為四面八方的人都來鎮上趕集而底氣十足,山上的姑娘能嫁到鎮上更是父母和她本人的夢想,誰家山上的女孩能嫁到鎮上,父母常常會逢人夸耀:

“嫁了一個鎮上的,去享福了?!?/p>

當然,在集鎮四面山上住的所謂“山上人”的心里,也有瞧不上鎮上人的時候,說鎮上人是遛街邊的,不好好干活,就想吃“飛食”。我母親的姐姐,用時髦的稱呼叫大姨,我們鄉里卻叫婭婭,十五六歲就嫁到了很遠的山上。我的大姨夫每次來鎮上趕集都要半夜起來摸黑從山上往集鎮上走,一直走到晌午才能到集鎮上。他回去就不止一次地對我大姨說我父親干活不像山上人有勁,而且家里燒的柴火也沒山上人的多,做飯的鍋小,盛飯的碗也不大,都不好意思放開吃飽飯之類。作為沒有多少土地耕種,只靠在集市上做點手工活銷售,如織布、染布、打鐵的集鎮上人,地少、糧食少、口糧緊。因此,山上的親戚來集鎮上趕集串門,買一碗涼粉,用韭菜炒了當面的鹵汁,做一大鍋燴面片,對山上人來說就是最好的招待。

當然,那時山上人來集鎮上趕集,走得渾身發熱流汗,能吃一碗冰涼冰涼涼到心底的涼粉,就是最大的精神享受。

新陽鎮集鎮上的涼粉,和別處做的不同,是用山蕎做的。在新陽鎮人的心底,用什么淀粉、紅薯、豆之類做的涼粉,那不叫涼粉。村上的婦女對山上人用淀粉做的涼粉,總會不屑地說:

“那算什么涼粉,有什么吃頭?!?/p>

每到趕集日,山上人用驢馬馱山蕎來,集鎮上人便買去做涼粉。集鎮上人買了山蕎,拿回去后在石磨上碾碎成顆粒狀。集鎮上人管這叫“蕎糝子”,然后放在盆里,在水里浸泡半晚,等到凌晨蕎糝子泡漲發軟,天麻麻亮便放在案板上使勁揉搓,揉搓的時間越長越好。做出的涼粉也肉皮凍似的亮晶晶,嚼到嘴內滑溜溜很有韌勁,不輕易在嘴里軟面似的化開。涼粉的具體做法是將揉搓成糊狀的蕎糝子放在細籮里。集鎮上人將這種籮叫“螞蟻籮”,是用馬尾巴毛密織成。鍋上放了木架子,把籮放上面,用水將揉成粉的糝子往下洗。洗到鍋內的糝子汁直到稠得恰似于稀飯糊狀為止。然后在鍋內熬粥似的熬,村里人叫“馇粉涼”,熬到用木勺子伸到鍋內稠泥似的漿攪不動時,便用瓷臉盆盛出來晾涼。第二天,一盆青色中透著微明,亮晶晶的蕎涼粉便做成了。將切好的涼粉放到碗里,調上油潑辣子,愛吃大蒜的多放上點蒜泥。尤其夏天雖然嘴上吃得辣椒通紅,滿是油圈,但涼粉在肚內卻透心涼。恰似北京人夏天吃冰糕,也算是集鎮上人一種最美的享受。

我們村里有兩家賣涼粉的。上莊王媽的涼粉村里人很少去吃,因為她身上的衣服常年很少換,袖口、胸前滿是厚厚的油污,明晃晃發亮,用刀都能刮下來一層。大家覺得她做的涼粉不干凈,便不去吃,只有下莊何媽的涼粉沒有做熟時,沒辦法,才去買她家的涼粉。何媽的涼粉常常是由老伴來揉。男人手上有勁,揉出的涼粉也就柔筋筋好吃。

但何媽也有不講衛生的時候,我印象最深至今都難忘的就是一天早晨端了碗去她家買涼粉。她正在豬圈內小便,好一會兒才出來,一邊走一邊正撩起衣服系褲腰帶,到涼粉盆前,也不洗手,抓了一塊涼粉就往碗里切。即使那樣,父親的一碗涼粉,他也只吃一半,舍不得吃,給我便留一半,這種習慣直到城里。有一次父親按例吃了一半,剩余的照例給我吃,我死活不吃,父親傷心了好多天,說我長大了,再不是個讓他隨便喂著吃的小孩子了。

新陽鎮集鎮上人切涼粉也很講究,一片一片成弧線形狀,兩邊薄,中間厚,像魚肚一樣的弧形,據說這樣切的涼粉比較入味。后來看城里人切的薄片,再也沒有了鄉下吃涼粉的感覺了。如今,新陽鎮集鎮上的涼粉雖然還有賣的,卻是用了半手工的機械做的。放到嘴里舌頭一壓軟面條似的就化了,再沒有小時吃涼粉的那種味道了。雖然村里也有純手工做的,但也只有一兩戶,卻成了熱門戶。每當村里人要進城看親戚,城里的親戚總不忘在電話中囑咐一句:“千萬別忘了捎一盆新陽鎮的涼粉呀!”

2016年11月


購買鏈接

http://product.dangdang.com/28545952.html

分享到:

產品底部關聯

爽爽a影院在线影院